台鐵太魯閣號事故造成嚴重傷亡,一夕之間帶走多條寶貴生命,也令許多家庭破碎,我們為此感到十分心疼與不捨。事故發生對受災者及家屬都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,極有可能出現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」。我們可以如何給予心理上的協助呢?心保在這邊提供一些方法,希望能幫助到受災者及家屬,一起來聽聽心保專家怎麼說!
受災者及家屬心理層面的創傷後壓力反應
桃園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梁歆宜醫師指出,經歷過重大意外後,常見以下三種創傷後壓力反應:
一、侵入反應
創傷經驗重新被喚醒,如:腦中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、令人痛苦的想法或影像、夢見事情的發生、遭遇創傷喚醒物時,出現不適的情緒或生理反應。
二、逃避及退縮反應
人們會避免或對抗侵入反應。如:避免談論、或想到、或對創傷經驗有所感受,以及避免與任何可能勾起創傷回憶的人、事、物接觸。甚至呈現麻木,分離感受、疏離或社交退縮。
三、生理激發反應
身體出現彷彿危險仍然存在的相應生理反應。如:持續保持警戒狀態、容易驚嚇/驚跳/焦躁不安/爆怒、難以入睡或維持睡眠、難以集中注意力。
六個方法改善持續的負向反應
一般會持續發生的負向反應包括侵入式反應、逃避和退縮反應、生理激發反應以及對創傷的失落。針對這些負向反應,我們建議透過以下方法進行改善:
一、與他人交談獲得支持,或花時間與他人相處
二、投入正面且使你愉快的活動(如運動、嗜好、閱讀)
三、適當的休息、攝取健康的飲食,試著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
四、專注於實際、你現在可以做並使狀況更好的事情
五、使用放鬆技巧(呼吸練習、冥想、安定自我的話語、放鬆肌肉)
六、參與支持團體
社會支持是重要的復原要素之一
「創傷後社會的支持」已被證實是PTSD 重要的復原要素之一,我們可以透過與合適的人討論、打電話給朋友及家人、參加支持性團體等作法,增加與他人接觸的機會,千萬不要因為怕帶給他人煩惱或負擔而沈默不語。藉由這些管道與他人建立連結、尋求社會支持。
也可以藉由陪伴與聆聽幫助周遭的人,大部分的人在與關心他們的人建立連結時,會復原的比較好。有些人會試圖逃避,可能是因為他們現在拒絕回想或感受這件事情,又或者是不希望成為他人的負擔。我們應對他們的因應方式表達尊重,藉由討論災難的可預期反應及健康的因應方式來提供支持。
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表達方式可能不這麼恰當,如:急著告訴他/她會好起來、應該要「克服它(事故)」、輕易評斷他們的因應方式是懦弱/誇大的。這些言詞都應極力避免。
救難人員壓抑情緒,不容忽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
除了協助受災者及家屬走出傷痛,救災人員的心理層面也必須受到重視。第一線救災人員背負著救援人命的重責大任,與受災者一同經歷災難現場,心理承受的衝擊及震撼不亞於受災者。
救災人員在協助他人的同時,也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,攝取足夠的營養、進行足夠的運動和充份的休閒。定期使用壓力管理工具也是一個管道,包括:尋求指導者的協助,分享彼此經驗、關懷並一同討論可以如何解決問題;與夥伴分擔沮喪的情緒,多花時間和家人朋友相處;增加正向的活動,並學習如何「將壓力放一邊」。
在這個階段,救災人員需注意咖啡因、香煙及酒精等物質使用,同時在工作時保持界限,學習對過多的交付說「不」,明白「自己無法改變」的事實。
研究發現約有7%~10%的人在經歷創傷事件後會出現PTSD,第一線救災人員的比例更高。身為第一線救助人員,如果您發現在經歷救災事件後,自己開始出現創傷壓力反應,請不要驚慌,盡快尋求專業協助。
註: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),簡稱PTSD,是遭逢重大創傷的事件後,出現的嚴重壓力疾患,主要症狀包括易怒、過度警覺、失憶、易受驚嚇、惡夢、失眠、性格大變、情感解離、麻木感、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等。